会员商务室
网站导航
手机版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授权查询
大卖场
采购
产品
资讯
公益
公司库
卫视
动态
展会
学院
团购
招商
品牌
广告
人才库
国际站
产品
公司库
采购
资讯
展会
大卖场
人才库
卫视
学院
搜 索
工具
服务
服装
电压力锅
家用电器
工业吸尘器
电焊机
发电电焊机
发热电缆
首页
大卖场
采购
产品
资讯
公益
公司库
卫视
动态
展会
学院
团购
招商
品牌
广告
人才库
首页
>
展会
>
家电|家具|日用品
2020AWE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
2019-08-04
461
展会日期
2020-03-11 至 2020-03-14
展出城市
上海
展出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龙阳路2345号
展馆名称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主办单位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CHEAA)
展会说明
2020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海家电展AWE
主办单位:中国家用电器协会(CHEAA)合作主办: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CVIA)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CAIA)特别支持:美国家用电器制造商协会(AHAM)欧盟家用电器制造商协会(CECED)日本电机工业会(JEMA)台北市电器商业同业公会(TECA)承办单位:北京盛世协联会展服务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中国家电网、《电器》杂志社
展览时间:2020年3月11-14日展览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2020AWE参展联系:冯冬明手机|微信:13122552507QQ:1054479953
中国经济的韧性|姜风:智慧和勤奋成就中国家电全球崛起编者按:今年以来,新华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大型主题采访调研活动,走访国内各类型企业,探究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奥秘,寻找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韧性,发掘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力量,全景反映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中国经济探寻新动能。活动在企业界、经济界引起广泛共鸣。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家用电器工业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让几乎零基础的中国家电工业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体现中国经济韧性的缩影之一。1982年就在家电行业工作的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正是这场跨跃40年辉煌巨变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姜风为新华网“中国经济的韧性”撰写了专稿。专稿题为:“智慧和勤奋成就中国家电全球崛起”。全文如下:家电行业的崛起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见证。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国、贸易国。对比1978年,2018年中国家电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9万亿元,增长3500多倍;利润总额达1225亿元,增长约4000倍;出口总额达686.3亿美元,增长2200多倍……时代赋予了中国家电工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国家电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让几乎零基础的中国家电工业走在世界前列,谱写了中国制造业大崛起的壮丽篇章。几乎从零开始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以前,中国家电工业几乎可以说是“零”,能够进入家庭的电器只有很少量的电风扇和电熨斗。国产电冰箱寥若晨星,主要供工业、医疗单位使用;自己研制的洗衣机工艺粗糙,水平很低,年产只有300多台;空调、电热器具等更少见。1978年,全国家电行业产值仅4.23亿元。当时,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在无锡洗衣机厂诞生。1979年,街道小厂负责人何享健从海外回乡亲友带回的小家电中嗅到商机,派人买回100套零件,研究组装生产金属电风扇。1984年,海尔冰箱总厂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引进了当时亚洲第一条四星级电冰箱生产线,但刚成为公司领导的张瑞敏面临困境——公司亏损、产品滞销、人心涣散,不得不向农村大队借钱让全厂工人过年。也在这一年,潘宁带领100余名工人在简易工棚里,用手工锤敲出两台容声冰箱。40年多前,中国家电工业就是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的。当时,业内存在“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和“高起点走现代化工业之路”两种不同发展思路的争论,中国家电主管部门原轻工业部及企业走出国门考察之后,最终确定了“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的行业发展策略,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家用电器及零部件生产厂。1983年,广州万宝电器工业公司从新加坡引进的我国第一条电冰箱生产线投产,第二年又从日本引进了第二条生产线,其贷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模式成为全国各地轻工企业效仿的典范。1984年营口洗衣机厂从日本松下公司引进了我国第一条双桶洗衣机生产线和技术。此后全国家电行业掀起了引进高潮。到1986年,全国洗衣机行业引进项目56项、引进电冰箱生产线40余条。在整机引进同时,关键零部件引进得到国家计委的大力支持,1984年广州和北京两个电冰箱压缩机厂列为国家“六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为我国电冰箱压缩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家电购买力急剧增长,市场上新“三大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热门货,家电产品供不应求,城镇家庭家电普及率迅速提高。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1984年至1986年,我国耐用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平均递增41.9%,其中冰箱增长157.3%,洗衣机增长77%。至1988年底,我国城镇居民平均百户拥有电视机44台、电冰箱28台、洗衣机73台。在家电生产连年大幅度增长,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家电产品同时,产品品种也大幅度增加,不断满足家电普及需求。1981年到1985年,家电产品品种由原来不足30种,增加到上百种。随着1986年国务院《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及家用电器“三包“规定出台,企业开始努力提高质量意识,注意不仅引进技术、设备还要学习、引进现代化管理方法。市场竞争中壮大1988年,中国家电行业发展迅猛,产值是1978年的50余倍,但企业分属轻工、机械、航天、航空、电子、船舶工业等多部委,亟待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在行业发展需要及政府机构改革的双重力量推动下,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正式成立,家电行业管理逐渐步入正轨。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扶持重点转移,家电产品的相关优惠和保护政策基本取消,而且政府部门取消了家用电器作为国家计划产品,家电工业开始真正进入市场竞争阶段。竞争机制的引入,让家电行业迅速优胜劣汰,重质量、善经营的中国家电企业实力得到增强,并通过兼并重组或投资新产品领域,向多品类、多元化企业集团发展。到1998年,海尔先后兼并了18家企业,盘活了超过15亿元资产,使当年曾经濒临倒闭的小冰箱企业,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67亿元的大型综合家电集团。一批家电企业通过上市,扩展融资渠道,提升影响力。中国家电品牌开始逐步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90年代中期,巨大的市场吸引家电跨国公司纷纷投资中国。松下、博世西门子、三星、LG、惠而浦、日立、夏普、伊莱克斯、三菱电机、AO史密斯……几乎所有跨国外资家电品牌都来到中国投资。随着产能过剩及外资企业进入,家电市场供求关系改变,家电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家电行业开始面临控制产能、结构调整、与高水平跨国家电企业同台竞争、全球拓展的全面考验。基于竞争需要,家电龙头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纷纷通过多渠道融资、筹资,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并开始关注环保、节能等性能,以及注重产品的工业设计。市场从饥渴到过剩的转变,使企业对采用新科技、运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越来越重视。家电技术开始从大规模技术引进,逐步向技术开发过渡,产品开发速度加快,高附加值产品增多。各大家电企业开始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海尔、春兰等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并与许多大学合作,开展科研工作,中国家电企业自主开发的新品逐渐成为市场主角。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积极组织冰箱、冷柜及压缩机企业利用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和全球环境基金等,加快中国家用制冷行业CFC替代进程和节能产品、节能技术的发展。家电产品结构调整向多领域、高层次发展。产能投资由冰箱、洗衣机转向空调、微波炉、电热水器、冷柜等多领域,保鲜技术、模糊控制技术、变频技术层出不穷。小家电产品品种规格、花色品种也有很大发展,亦向家庭生活各个领域渗透。电热水器、饮水机、电暖器、吸油烟机、电饭锅、电熨斗、电风扇、电热毯、电卷发器、电动剃须刀等开始进入千家万户。面临产能过剩局面的中国家电企业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加之合资企业的出口,中国家电出口迅速增长。同时,中国家电企业开始进行品牌输出和境外办厂探索。1996年,海尔在海外第一家印尼合资冰箱厂建立,由此开启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的征程。2000年,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进一步向国际开放,也为中国家电企业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国际市场。2001年至2005年,家电业出口额平均增长率为29.8%,比入世前5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家电出口贸易方式由来料装配加工为主变为进料加工、一般贸易为主,大家电、零配件出口比重大幅上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电行业及白电领域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承接了世界家电制造业转移的接力棒。与此同时,在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中,国内家电企业迅速成长,涌现出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单类产品产销量超1000万台的企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中资家电企业有2家,海尔、美的、格力、海信科龙、格兰仕5个企业集团的销售收入合计超过3735亿元,是1998年的8.2倍,占全行业总收入超过40%。到2012年,中国家电产业已发展成为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1万亿元的产业,生产规模居世界首位,并且形成了完整的家电产业链,实现压缩机、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和研发国产化,建立了包括生产、经营、科研、标准、检测、信息与人才培养等在内的完整工业体系。中国成为全球家电产品制造大国和主要贸易国,中国家电工业成为“中国制造”驰名世界的代表性行业。家电行业发展初期,中国大规模引进家电生产和技术,避免了走自行摸索的弯路,为实现赶超式发展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中国领军家电企业积极、进取,最终成功融入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创新中崛起“十二五”以来,宏观经济及家电市场环境面临许多新变化。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增长动力不足;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渠道模式、制造方式开始发生深刻变革;消费升级态势明显,进入多元化、个性化时代。多方面因素,导致家电行业多年快速发展中积累的问题日渐突出。家电行业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不断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开展供给侧改革,收到显著成效。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海尔、美的等重点企业构建全球研发体系,在海外设立多个研发中心,并采用开放式创新方式,聚集全球优秀人才。家电工业的科技研发体系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建成,全行业拥有40个以上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家电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良性健康的创新氛围正在形成。研发投入的增加使家电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大量涌现,自有知识产权数量快速上升,发明专利比重显著提升。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海尔、美的、格力三家核心企业在中国境内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超过18万项。家电产品结构持续升级,中高端产品份额持续提高。变频、节能、大容量、嵌入式等产品快速增长。中怡康数据显示,2018年变频空调、冰箱、洗衣机在国内城市市场零售量份额分别达70.6%、52.6%和62.2%,分别比2013年提升16.6、40.6和42.2个百分点。2018年,三门、多门、对开门冰箱零售量比重合计上升到73.7%,比2015年提升11.5个百分点。智能家电、分区洗洗衣机、净水机、破壁料理机、洗碗机等新兴品类迅速增加。伴随着消费升级,中国自主家电品牌加大技术投入,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及品牌价值,在高端产品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原来外资品牌占优势的市场,如大容量风冷式多门冰箱、大容量滚筒洗衣机、变频空调器、IH电饭锅等市场,国内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在2018年全行业普遍承受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线下对开门冰箱市场前十品牌中,国内品牌合计零售份额为57.5%,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家电企业纷纷提高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尤其是2015年以来,许多企业加大智能制造投入,各类小型机械手甚至六轴机器人在家电及关键部件企业生产线上开始普遍出现,焊接、堆垛、装配、送料等重复性、易出错、危险、繁重的岗位越来越多地由各类工业机器人、机械手、AGV小车来完成,“机器换人”越来越普遍。领先企业积极在自动化、信息化、模块化基础上建设智能工厂,开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服务。更多企业建设智能化车间,推动价值链数字化运营,开展远程运维服务。海尔、长虹、创维、美的、海信等14家企业先后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综合试点示范”项目。“十二五”以来,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日益普及,家电渠道发生深刻变革。近两年,新技术推动智慧零售、智慧物流快速发展,线上线下快速融合,社交电商、微店等新渠道方式不断涌现。家电企业还纷纷拓展新市场,建立城乡协同,线上线下互通的新垂直全零售平台。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估算,2018年中国生产的空调、空调压缩机、微波炉在全球产量的比重保持在70%-80%,冰箱压缩机比重约为60%-70%,冰箱/冷柜、洗衣机比重约为50%-55%,中国家电的制造大国地位依然稳固。根据联合国数据分析,2018年中国家电产品在全球家电出口市场份额仍保持在38%左右,其中大家电约31.4%,小家电为46.4%。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家电业正在从单纯依赖出口的贸易型模式向新型国际化战略转型,中国家电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拥有质的提升。中国家电企业对外投资兼并增多,核心企业开始大举在海外进行生产、研发和品牌布局,推进全球品牌战略,取得显著进展。海尔、美的、海信、TCL等一批中国家电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通过多起收购、入股成功打入欧美主要销售渠道,并开始进行全球品牌布局,海外销售比重迅速上升。2018年,海尔、海信、格力、美的出口产品自主品牌占比分别达到100%、60%、40%和30%,品牌国际影响力开始显现。尽管当前家电行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家电行业依然显现出强大的韧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前四个月,中国家电全行业的累计主营业务收入为4941.9亿元,同比增长5.1%;利润总额达323.1亿元,同比增长21.8%。行业利润增长显著好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转型升级效果显著,整体呈现向高质量发展的势头。未来,为实现中国成为全球家电强国的目标,中国家电业必须要坚持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和进行全球化布局,不断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本文作者姜风为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
联系方式
2020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海家电展AWE
主办单位:中国家用电器协会(CHEAA)合作主办: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CVIA)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CAIA)特别支持:美国家用电器制造商协会(AHAM)欧盟家用电器制造商协会(CECED)日本电机工业会(JEMA)台北市电器商业同业公会(TECA)承办单位:北京盛世协联会展服务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中国家电网、《电器》杂志社
展览时间:2020年3月11-14日展览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2020AWE参展联系:冯冬明手机|微信:13122552507QQ:1054479953
中国经济的韧性|姜风:智慧和勤奋成就中国家电全球崛起编者按:今年以来,新华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大型主题采访调研活动,走访国内各类型企业,探究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奥秘,寻找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韧性,发掘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力量,全景反映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中国经济探寻新动能。活动在企业界、经济界引起广泛共鸣。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家用电器工业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让几乎零基础的中国家电工业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体现中国经济韧性的缩影之一。1982年就在家电行业工作的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正是这场跨跃40年辉煌巨变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姜风为新华网“中国经济的韧性”撰写了专稿。专稿题为:“智慧和勤奋成就中国家电全球崛起”。全文如下:家电行业的崛起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见证。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国、贸易国。对比1978年,2018年中国家电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9万亿元,增长3500多倍;利润总额达1225亿元,增长约4000倍;出口总额达686.3亿美元,增长2200多倍……时代赋予了中国家电工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国家电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让几乎零基础的中国家电工业走在世界前列,谱写了中国制造业大崛起的壮丽篇章。几乎从零开始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以前,中国家电工业几乎可以说是“零”,能够进入家庭的电器只有很少量的电风扇和电熨斗。国产电冰箱寥若晨星,主要供工业、医疗单位使用;自己研制的洗衣机工艺粗糙,水平很低,年产只有300多台;空调、电热器具等更少见。1978年,全国家电行业产值仅4.23亿元。当时,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在无锡洗衣机厂诞生。1979年,街道小厂负责人何享健从海外回乡亲友带回的小家电中嗅到商机,派人买回100套零件,研究组装生产金属电风扇。1984年,海尔冰箱总厂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引进了当时亚洲第一条四星级电冰箱生产线,但刚成为公司领导的张瑞敏面临困境——公司亏损、产品滞销、人心涣散,不得不向农村大队借钱让全厂工人过年。也在这一年,潘宁带领100余名工人在简易工棚里,用手工锤敲出两台容声冰箱。40年多前,中国家电工业就是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的。当时,业内存在“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和“高起点走现代化工业之路”两种不同发展思路的争论,中国家电主管部门原轻工业部及企业走出国门考察之后,最终确定了“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的行业发展策略,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家用电器及零部件生产厂。1983年,广州万宝电器工业公司从新加坡引进的我国第一条电冰箱生产线投产,第二年又从日本引进了第二条生产线,其贷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模式成为全国各地轻工企业效仿的典范。1984年营口洗衣机厂从日本松下公司引进了我国第一条双桶洗衣机生产线和技术。此后全国家电行业掀起了引进高潮。到1986年,全国洗衣机行业引进项目56项、引进电冰箱生产线40余条。在整机引进同时,关键零部件引进得到国家计委的大力支持,1984年广州和北京两个电冰箱压缩机厂列为国家“六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为我国电冰箱压缩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家电购买力急剧增长,市场上新“三大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热门货,家电产品供不应求,城镇家庭家电普及率迅速提高。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1984年至1986年,我国耐用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平均递增41.9%,其中冰箱增长157.3%,洗衣机增长77%。至1988年底,我国城镇居民平均百户拥有电视机44台、电冰箱28台、洗衣机73台。在家电生产连年大幅度增长,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家电产品同时,产品品种也大幅度增加,不断满足家电普及需求。1981年到1985年,家电产品品种由原来不足30种,增加到上百种。随着1986年国务院《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及家用电器“三包“规定出台,企业开始努力提高质量意识,注意不仅引进技术、设备还要学习、引进现代化管理方法。市场竞争中壮大1988年,中国家电行业发展迅猛,产值是1978年的50余倍,但企业分属轻工、机械、航天、航空、电子、船舶工业等多部委,亟待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在行业发展需要及政府机构改革的双重力量推动下,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正式成立,家电行业管理逐渐步入正轨。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扶持重点转移,家电产品的相关优惠和保护政策基本取消,而且政府部门取消了家用电器作为国家计划产品,家电工业开始真正进入市场竞争阶段。竞争机制的引入,让家电行业迅速优胜劣汰,重质量、善经营的中国家电企业实力得到增强,并通过兼并重组或投资新产品领域,向多品类、多元化企业集团发展。到1998年,海尔先后兼并了18家企业,盘活了超过15亿元资产,使当年曾经濒临倒闭的小冰箱企业,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67亿元的大型综合家电集团。一批家电企业通过上市,扩展融资渠道,提升影响力。中国家电品牌开始逐步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90年代中期,巨大的市场吸引家电跨国公司纷纷投资中国。松下、博世西门子、三星、LG、惠而浦、日立、夏普、伊莱克斯、三菱电机、AO史密斯……几乎所有跨国外资家电品牌都来到中国投资。随着产能过剩及外资企业进入,家电市场供求关系改变,家电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家电行业开始面临控制产能、结构调整、与高水平跨国家电企业同台竞争、全球拓展的全面考验。基于竞争需要,家电龙头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纷纷通过多渠道融资、筹资,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并开始关注环保、节能等性能,以及注重产品的工业设计。市场从饥渴到过剩的转变,使企业对采用新科技、运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越来越重视。家电技术开始从大规模技术引进,逐步向技术开发过渡,产品开发速度加快,高附加值产品增多。各大家电企业开始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海尔、春兰等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并与许多大学合作,开展科研工作,中国家电企业自主开发的新品逐渐成为市场主角。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积极组织冰箱、冷柜及压缩机企业利用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和全球环境基金等,加快中国家用制冷行业CFC替代进程和节能产品、节能技术的发展。家电产品结构调整向多领域、高层次发展。产能投资由冰箱、洗衣机转向空调、微波炉、电热水器、冷柜等多领域,保鲜技术、模糊控制技术、变频技术层出不穷。小家电产品品种规格、花色品种也有很大发展,亦向家庭生活各个领域渗透。电热水器、饮水机、电暖器、吸油烟机、电饭锅、电熨斗、电风扇、电热毯、电卷发器、电动剃须刀等开始进入千家万户。面临产能过剩局面的中国家电企业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加之合资企业的出口,中国家电出口迅速增长。同时,中国家电企业开始进行品牌输出和境外办厂探索。1996年,海尔在海外第一家印尼合资冰箱厂建立,由此开启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的征程。2000年,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进一步向国际开放,也为中国家电企业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国际市场。2001年至2005年,家电业出口额平均增长率为29.8%,比入世前5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家电出口贸易方式由来料装配加工为主变为进料加工、一般贸易为主,大家电、零配件出口比重大幅上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电行业及白电领域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承接了世界家电制造业转移的接力棒。与此同时,在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中,国内家电企业迅速成长,涌现出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单类产品产销量超1000万台的企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中资家电企业有2家,海尔、美的、格力、海信科龙、格兰仕5个企业集团的销售收入合计超过3735亿元,是1998年的8.2倍,占全行业总收入超过40%。到2012年,中国家电产业已发展成为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1万亿元的产业,生产规模居世界首位,并且形成了完整的家电产业链,实现压缩机、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和研发国产化,建立了包括生产、经营、科研、标准、检测、信息与人才培养等在内的完整工业体系。中国成为全球家电产品制造大国和主要贸易国,中国家电工业成为“中国制造”驰名世界的代表性行业。家电行业发展初期,中国大规模引进家电生产和技术,避免了走自行摸索的弯路,为实现赶超式发展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中国领军家电企业积极、进取,最终成功融入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创新中崛起“十二五”以来,宏观经济及家电市场环境面临许多新变化。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增长动力不足;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渠道模式、制造方式开始发生深刻变革;消费升级态势明显,进入多元化、个性化时代。多方面因素,导致家电行业多年快速发展中积累的问题日渐突出。家电行业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不断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开展供给侧改革,收到显著成效。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海尔、美的等重点企业构建全球研发体系,在海外设立多个研发中心,并采用开放式创新方式,聚集全球优秀人才。家电工业的科技研发体系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建成,全行业拥有40个以上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家电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良性健康的创新氛围正在形成。研发投入的增加使家电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大量涌现,自有知识产权数量快速上升,发明专利比重显著提升。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海尔、美的、格力三家核心企业在中国境内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超过18万项。家电产品结构持续升级,中高端产品份额持续提高。变频、节能、大容量、嵌入式等产品快速增长。中怡康数据显示,2018年变频空调、冰箱、洗衣机在国内城市市场零售量份额分别达70.6%、52.6%和62.2%,分别比2013年提升16.6、40.6和42.2个百分点。2018年,三门、多门、对开门冰箱零售量比重合计上升到73.7%,比2015年提升11.5个百分点。智能家电、分区洗洗衣机、净水机、破壁料理机、洗碗机等新兴品类迅速增加。伴随着消费升级,中国自主家电品牌加大技术投入,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及品牌价值,在高端产品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原来外资品牌占优势的市场,如大容量风冷式多门冰箱、大容量滚筒洗衣机、变频空调器、IH电饭锅等市场,国内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在2018年全行业普遍承受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线下对开门冰箱市场前十品牌中,国内品牌合计零售份额为57.5%,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家电企业纷纷提高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尤其是2015年以来,许多企业加大智能制造投入,各类小型机械手甚至六轴机器人在家电及关键部件企业生产线上开始普遍出现,焊接、堆垛、装配、送料等重复性、易出错、危险、繁重的岗位越来越多地由各类工业机器人、机械手、AGV小车来完成,“机器换人”越来越普遍。领先企业积极在自动化、信息化、模块化基础上建设智能工厂,开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服务。更多企业建设智能化车间,推动价值链数字化运营,开展远程运维服务。海尔、长虹、创维、美的、海信等14家企业先后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综合试点示范”项目。“十二五”以来,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日益普及,家电渠道发生深刻变革。近两年,新技术推动智慧零售、智慧物流快速发展,线上线下快速融合,社交电商、微店等新渠道方式不断涌现。家电企业还纷纷拓展新市场,建立城乡协同,线上线下互通的新垂直全零售平台。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估算,2018年中国生产的空调、空调压缩机、微波炉在全球产量的比重保持在70%-80%,冰箱压缩机比重约为60%-70%,冰箱/冷柜、洗衣机比重约为50%-55%,中国家电的制造大国地位依然稳固。根据联合国数据分析,2018年中国家电产品在全球家电出口市场份额仍保持在38%左右,其中大家电约31.4%,小家电为46.4%。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家电业正在从单纯依赖出口的贸易型模式向新型国际化战略转型,中国家电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拥有质的提升。中国家电企业对外投资兼并增多,核心企业开始大举在海外进行生产、研发和品牌布局,推进全球品牌战略,取得显著进展。海尔、美的、海信、TCL等一批中国家电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通过多起收购、入股成功打入欧美主要销售渠道,并开始进行全球品牌布局,海外销售比重迅速上升。2018年,海尔、海信、格力、美的出口产品自主品牌占比分别达到100%、60%、40%和30%,品牌国际影响力开始显现。尽管当前家电行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家电行业依然显现出强大的韧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前四个月,中国家电全行业的累计主营业务收入为4941.9亿元,同比增长5.1%;利润总额达323.1亿元,同比增长21.8%。行业利润增长显著好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转型升级效果显著,整体呈现向高质量发展的势头。未来,为实现中国成为全球家电强国的目标,中国家电业必须要坚持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和进行全球化布局,不断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本文作者姜风为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
联系方式
联系人:冯先生
手机:13122552507
电话:021-54701098
传真:021-54700961
Email:fengdongming@163.com
QQ:
微信:
点赞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分享
3
danny
加关注
0
没有留下签名~~
最新展会
2025第106届上海电子展
2025杭州国际人形机器人展览会
2025长三角国际物联网展
2025浙江安博会
2025杭州国际安防产品博览会(浙江安博会)
2025杭州国际智慧城市,物联网展览会
2025南京软件产业博览会(南京软博会)
南非约翰内斯堡国际医疗器械展
墨西哥医疗用品展览会Expo Med
美国迈阿密国际医疗设备展览会
推荐展会
亚洲水上运动及娱乐休闲用品展
亚洲游艇展
2025上海纱线展|2025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
2025深圳电子展,中国(深圳)国际电子信息展览会
2024上海城博会|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
2024上海服装展|CHIC2024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
2022福州跨交会
2020中国北京陶瓷艺术品博览会|官方展会
2020上海国际汽车轮胎技术产业展览会
2020年第100届劳动用品交易会-上海劳保展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
全球华人记者联合会全球资源网网络(国际)传媒集团(香港)台湾运营中心在筹建中( 即将完成)